陌上独行,匆匆四十余载,忽然的有一天,向往心理学,身随心动,走进心理学、走进课堂、走进内观体验。

初入内观,还是十几天前的团体内观体验,内观了母亲。彼时情绪十分激动,痛哭、痛苦、痛楚;追思、追溯、追忆,跨越时空和已故母亲对话,初时委屈不甘,稍后有爱、有温暖,最终发现自我很对不起母亲,要求母亲给予自我的,自我成年后,同样没有给予母亲,进而领悟了心理学中的黄金法则。

课后回归家庭、回归单位,做到了与人相处未语微曦、真诚体贴赞美,我的世界突然间花开春暖。发现内观能改变人的境遇后,萌生再入内观让自我蜕变的想法。

再入内观,是在三天之前,在秋萍教师的引领下,我踏踏实实的穿越历史的回廊,细致真实的内观了我的父母、爱人、儿子和自我。内观父母和儿子时,仍然无法******的痛哭流泪,仍然控制不住自我的心酸委屈;内观爱人时是气愤是愤怒,是想拂袖而去和他立刻离婚的果断,内观自我时有清晰、有清醒、有清澈。

潮起潮落、日出日暮,三天的时间里,我在自我的世界里沉沦沉溺,内观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随着内观的渐行渐入渐进,我脑海里瞬间画风突变,颠覆了自我以往的认知。

一向固执的认为年少时母亲重病、父亲忙于生计,忽略了对我的爱和关注,经过内观后发现,在我人生的整个进程中,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关怀贯穿始终,我人生的每一个脚步,都有父母的指导和纠正,我此刻品性端正也是父母培养教育的结果,而我对父母的付出相对于父母所给予我的,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毫无含金量可言,做完父母的内观,我很想、很想即刻跪拜到父母墓前,忏悔、痛哭!

爱人,我一向心怀芥蒂,这次内观主要是做他,内观初期心生愤怒,一件一件不满盈满心怀,气愤的不想和他继续生活下去,彼时想掐自我的手、想打人、想摔东西,和秋萍教师对接后,我才平和客观继续内观他为我做的事,我为他做的事和给他添的麻烦,当一件一件往事款款而来,我忽然惊悚地发现,老公居然为我做了那么多那么感动的事,并且都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宠溺、信任和爱怜,越做越心惊,越做越惶恐,瞬间有了汗流浃背的感觉。

孩子和自我,我认为不用做也不存在问题,秋萍教师提议我做,我接纳了,做孩子时我惊恐的发现,我强加给孩子很多东西,他的人生以往是在为我活;做自我时我发现自我忽略了生命里最为本质核心的东西,思想浮华目标虚荣,有很多世俗的欲望在里边。

今晨,当晨曦绽放,遥望远远的云天,我在回思经过内观自我收获的人生道理,内观结束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过对父母的内观,我发现我一向在用自以为的视角看问题,以为父母不爱我,以为父母没有疼爱没有指导,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今后我要学会用客观公正的视角看问题,不能先入主和自以为是,要理性客观公正的对待这个世界,还原事情的客观性、公正性,理解所有客观存在的事实。

经过对老公的内观,我发现,人性很自私,会无视别人的付出而夸大自我的付出和情感需求,老公也是人,也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生活中我忽略了他对家庭的担当和对我的爱,生活很平淡,我厌倦了平淡,老公的爱很细碎,我忽略了细碎,我想在以后的以后,我要拿每个人当人,我是人,别人也是人,人人都有和我一样的需求和感受,多一些理解体谅和同理心,珍惜别人的付出尊重别人的感受,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柔软的应对这个世界。

孩子,我一向以为为他做了很多,陪读陪学陪伴,可是我发现大多数为他做的并不是他需要的,甚或是他的负担和噩梦,一向到考大学,他都在过我给他的人生。当内观我为儿子做的事时(要求孩子得到很欢乐的事),我惊恐的发现,很少,可是未来很远,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让儿子做自我。经过对儿子的内观我发现,人与人相处边界要清,自我的事情自我做,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的,不要对别人的人生指手划脚,即便别人错了,那也是别人的经历别人的阅历,别人自然会修正自我,和其他人无关,哪怕是最亲的人,也要界限清晰,世界上谁都不归我管,仅有我自我才归我管,如果每个人都管理好了自我,那么这个世界将花开绚烂,并且重要的是,要学会给予别人想要的而不是自我认为别人需要的,让这苍茫人间,有爱、有温暖。

经过审视自我的人生,发现存在浮华、虚荣,世俗的欲望太过繁盛,就会失望失落患得患失,太过虚荣和浮华,就没有了脚踏实地的厚重感,此后要学会理解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把目标放长放远,有人说:正处副处都是一样的归处,正局副局都是一样的结局,人生苦短弹指刹那,百年之后一捧黄沙,力争做到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观庭前花开花落,在漫漫的人生之旅中,记得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从一点一滴入手、从一粥一饭入手、从一言一行入手,提高从文化修养入手、从人品道德入手,从平衡心态入手,不做海市蜃楼般的憧憬,过接地气的、市井凡夫的烟火人生,风雨人间,慢慢的遇见最好的那个”自我”

三天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做完内观后,走出心里学校的大门,驻足仰望,心里如万马奔腾,莫名的、有泪盎然!远方,彩霞映红了天边,也映红了我开心的笑脸…..

作者:李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