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简介资料

导语:《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其他故事》中,发表于1951年。下面是有喷嚏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详细资料,以供大家需要!

作者简介

卡森·麦卡勒斯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府哥伦布。22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一生备受病痛折磨,15岁患风湿热,经历3次中风,29岁瘫痪。除了《心是孤独的猎手》,还著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等小说。其中《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所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1967年9月29日麦卡勒斯在纽约去世,时年50岁。

故事梗概

该小说围绕着一个南方小镇两男一女之间的三角畸恋展开,作品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回忆叙事模式。叙述者对叙事进程的干预以及倒叙和插叙的使用使得叙事时间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跳跃,人物性格发展、叙事因果以及故事逻辑等历时性因素并非呈线性发展,而是以折扇式的层次铺开。

创作背景

美国南方典型特征是对宗教和自然的虔诚信仰,许多南方人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了信仰和观念。宗教文化环境促使麦卡勒斯有意识地运用圣经原型来展示20世纪美国人道德丧失和信仰危机的状况,以期寻求宗教层面的救赎。《伤心咖啡馆之歌》突显了孤独与精神隔绝这一主题。

卡森·麦卡勒斯童年的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特别是宗教圣域的美国南方,淑女形象的束缚,让她寂寞、叛逆。耳染目睹与父亲打交道的商人的奸诈贪婪,与外祖父一样的农场主的顽固、自私和贪财,都给卡森·麦卡勒斯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她形成极度自尊和敏感性格并终其一生的主要本源。卡森患病后,希望自己身体强健,这一点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有强烈的反映,并鲜明地体现在主人公爱密利亚·伊文斯身上。

主题思想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一开始,麦卡勒斯就描绘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小镇是“沉闷的”的,“像是一处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镇上最大的建筑上有一种“古怪的、疯疯癫癫的气氛”,有时会从里面探出一张“恐怖,模糊不清的脸”,给这个孤寂的小镇打下了阴森怪诞的基调,然而,就在这么“寂寞”和“忧郁”的小镇,也曾经出现过一个热闹的咖啡馆,给小镇增加了一抹亮色,“飘舞着彩色的纸带”“热闹非凡”,但现在这个咖啡馆已经关闭了。这些都在预示着在这个孤寂虚无的小镇上,曾经发生了一些荒诞的事情。在随后的故事中,主人公陆续登场,而无论是爱密利亚,还是李蒙和马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被异化的畸形人——身体的残疾者或精神的病态者,爱密利亚有一双斗鸡眼,而且身为女性的她在外表、行为和举止方面却和男性无异,甚至在面对患者的“妇女病”时,她像男性一样窘迫和尴尬;李蒙的外貌更像个怪物,“那双细细的罗圈腿似乎都难以支撑住他的大鸡胸和肩膀后面的那个大驼峰”,而且爱哭、罗嗦、喜欢搬弄是非,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爱密利亚的意中人;连故事中最英俊的马文也是一个精神上残缺的人,他冷酷残忍,剁过松鼠尾巴,“口袋里经常一只风干盐渍的人耳朵”,虽然改邪归正了一段时间,但爱情受挫后,又回归到以前的秉性,而且变得更加邪恶。三个畸形的人之间上演了三段荒谬奇特的爱情,但三段爱情都以幻灭结束,最终,三个人都回到了怪诞的起点,甚至他们的生存状态变得更加悲惨。而镇上唯一可以交流的中心——咖啡馆也变成了废墟,这个咖啡馆是爱密利亚对李蒙爱情的象征,但最终却变成了背叛和复仇之地,所有对爱情和重生的努力也都随着咖啡馆的关门儿灰飞烟灭,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闷和孤独。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小镇是整个怪诞的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隔绝的小镇上,三个被孤独异化的畸形人为了摆脱孤独的困境,都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但他们在获得绝对的选择自由同时也冲击、制约着其他人的自由。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选择和三者构成的选择链中的其他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导致了他们的选择之间是冲突和矛盾的,这也注定了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他人在成为我的地狱同时,我也成为了他人的地狱。小说借助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类摆脱困境的徒劳。在荒诞的世界中,人们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寻找拯救自己的出路,但挣扎带给他们的是更深的痛苦,并使他们陷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如萨特所言:“人们所做的种种努力只能使人更加孤独和痛苦,并因外部环境的陌生、危险和敌视而感到恐惧、焦虑。”所有的努力都以幻灭结束,小镇又回到了荒诞虚无的起点。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孤独和绝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宿命。

作品影响

中国现代作家莫言在阅读了李文俊翻译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之后,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后者,写出了小说《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