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特点总结(一):

诗的特点有韵文,有节奏感,有韵脚。可是押韵宽松,并且诗的长短不限,韵脚也能够随时转换,韵脚不像近体诗必须用平声,是可平可仄的。

不要求对仗,可是能够使用对偶,格式也宽松,不在乎平仄、词性相对。下笔出典,古朴沉雄,语言简单清新,这是因为高古的语言系统不完善的缘故,长久下来反而构成了一套让人感觉古拙的意境。

其实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之后近体诗、词牌这些更高级、更精致的文学形式而言的。

随后在格律成熟之后,长短不齐的古体诗句子基本上也会成为律句,因为合律是好听顺耳的最简单方式,这种句子合律,只是体式,押韵,对偶上只合古风的诗体,我们称之为“律古”。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提高,不断精细化以及诗词意象的不可逆转性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古体诗”很难再现。今人仿作,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工业社会的油腻之气。

至于那些堆砌古词,连自我都不明白自我写的什么所谓新时代“古风”,可是是一袭工业流水线下的汉服罢了。

诗的特点总结(二):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诗体。最初它的出现,是为配合音乐歌唱而写的歌词,初时也称“曲子词”。由于是按乐填词,每首词都有自我的词调。其乐曲来源,一般认为有四种情景:对民歌的******和民间歌手的创制、根据大型歌舞曲或其他乐曲改制、少数民族地区或域外乐曲的袭用或改制、文人创制的乐曲等。(参见陈振寰《读词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牌名称的由来,一般也有四种情景:乐曲的本名、填写较早而影响较大的某首词的题目、与某词调的创制或有关人物及故事、与词调所据的乐曲有关。据不完全统计,词调总共在1000调以上,其中常用的约有100多个。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从字数上大约讲出了这三类词的特点。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和“近”较长,“慢”又比“引”、“近”长。词除一部分小令外,一般都分为两段,第一段被称为上片,或上阕,第二段被称为下片,或下阕。不分片的称单调,分两片的称双调。也有少数词分为三段、四段。

词的格律有其独自的特点,这也是词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依据。大体上说,其格律特点主要表此刻四个方面:

1.词调规定字数。每个词调的字数都有自我的规定,短的如《十六字令》,仅有十六字;长的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词文如需增减,用“摊破”、“减字”来表示。

2.押韵方式错综复杂。根据不一样词调,或在句中押(又分在逗断处押、在句中非正规停顿处押),或上下句押,或隔一句押,或隔两句押,或隔三句押等,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句换韵的。

3.讲究平仄。词的各类句子都有必须的平仄格式,由于句子字数不一(最短的仅有一个字,最长的有十一个字),平仄的格式也不一样。词不但讲究平仄,还要求区分仄中的上、去、入。但多有选择余地,如有时人声字可当平声和去声用,上声字有时也可当平声字用。

4.对仗较为灵活。由于各词调句式的不一样,所以词的对仗不那么严格,它不限于平仄的规定。有时是否用对仗,也要根据资料和表达的需要。

诗的特点总结(三):

诗的主要特点

任何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平仄和韵。这样才能使诗句声调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特色而朗朗上口。

所谓平仄,指字的声调。汉语拼音中,把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称为四声,即:第一声(阴平声),第二声(阳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其中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平仄在诗中的安排是很重要的,不一样种类的诗体有不一样的要求和讲究。

所谓韵,指汉字每一个音都属于不一样的韵,也就是属于今日汉语拼音的韵母。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称“押韵”。押韵是一首诗的主要因素,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旧体诗从唐代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一样之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而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能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近体诗因须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吴丈蜀《读诗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体诗形式多样,常见的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五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诗的特点总结(四):

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起来,中国诗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意境美.个性美.建筑美.音韵美。

一.意境美:所谓的意境一般是指作者经过诗中物象所表达的一种境界,把作者所要经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所写景来表现。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然仅有28字,却包涵着极丰富的资料,它描绘了10种景物,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在诗中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更能使意境显得深远优美,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四句诗句句写景,诗人所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显示了故都的荒凉和没落,更透露出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限感伤。

二.个性美:所谓的个性在诗歌中一般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人物照象等等。其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述。比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歌虽朴素简短,但人物形象尽显。鸿门宴之后,刘邦战胜了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使他兴奋、欢快,踌躇满志,然而他心中又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和悲哀:得江山易,守江山难。所以他极其渴望得到良将志士,以固国安邦。由此可见,此诗既表现了其豪迈得志的一面,又表现了其内心忧虑矛盾的一面。其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为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的江边,月落乌啼,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仅有残败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让人彻夜难眠,再加上深夜苏州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衬托游子的孤寂怀乡之情。刻画了游子思乡的独特形象。

三.建筑美:所谓的建筑在诗歌中多是指诗歌的和律,采用的修辞发法,表现方式等,让人读起诗来感到诗歌形式整齐多样,很是规整,就像所盖的建筑一样,形式整齐而又不单一,有上下四方的,有金字塔式的还有阶梯式的。例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我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犹如一个建筑上嵌了一颗靓丽的明珠而使建筑变的格外摧残。四.音韵美:所谓的音韵在诗歌中是指诗歌读起来不仅仅压韵并且还具有极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和韵调谐和,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此外,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韵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诗的特点总结(五):

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齐,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并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异常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向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并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可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