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娘惹观后感

导读: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必须选择,要么对一切屈服,得过且过地生活,要么就得努力,争取饼上梦想的生活。下面是喷嚏网小编为你精选的新版小娘惹观后感。

新版小娘惹观后感1

最近非常痴迷于《小娘惹》,吃惊于在《任我遨游》中两位我不怎么待见的主角却演出让我一天看九集的好戏来,虽然《小娘惹》的剧情还是有些小俗套,像我这样的沙发土豆看着看着能猜出个大概,但。。。人,就是这样,关电视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在看电视剧看到一半的时候,恩恩。。。

小娘惹里我有两个角色很喜欢,一个是月娘,觉得女生应该这样,温柔但不柔弱,坚强但不刚硬,我想很多人都很喜欢她,就不多言了,主要是想讲讲下面这位:那个傻傻的刘一刀。

记得刚看到他时,他背着老阿妈到处寻医就觉得他不会仅仅是一个过客,看到他瞪大眼睛大声呵斥药店主人,转身温柔的面对阿妈的‘不孝子’呵斥时尴尬的表情,觉得他真的很可爱。他老阿妈也好可爱,有句台词是什么‘啊你个头啊~’一个老人说出这句话真的很搞笑,呵。

刘一刀真的异常孝顺,那种孝顺让人汗颜吧,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他阿妈的一声吩咐一句话重要,他就这样傻傻的听着阿妈的话,傻傻的干着,这样我想起了《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也是一根筋的傻干,傻傻的,其实也挺好,傻傻的,比常人更有毅力。

月娘是不会跟他在一起的,不是因为聪明、傻的关系。这不代表所有聪明的不会与傻的在一起,要不黄蓉怎么会选择郭靖呢?呵呵。。

写文纪念一下这位小配角:刘一刀~~

呵呵。。

新版小娘惹观后感2

《小娘惹》在新加坡可是红翻了天,据说打破了新加坡15年的收视记录,每天有110多万人观看(新国总人口400多万)。而主演《小娘惹》的欧萱也被捧为继郑惠玉、范文芳之后新传媒的第三代阿姐,新人戴天阳也凭借此剧成为新炸子鸡红不让。《小娘惹》红在哪里,究竟有没有说的那么好呢?小编与您探究一二。

《小娘惹》讲的是一个土生华人大家族姨太太之女菊香虽为聋哑却美丽、善良,爱上了日本人山本而私奔,被家族成员所痛恨,适逢日军侵华两人在战乱中先后死去只留下他们的女儿月娘。月娘重回家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嬷嬷(外婆)而受尽屈辱、屡遭陷害。期间偶遇隐瞒身份的豪门之子陈锡,并相识相爱。怎料天意弄人,月娘被逼迫嫁给卖猪肉的刘一刀,唯一对月娘好的表妹玉珠为了帮助月娘而被恶少强奸,陈锡不得不娶月娘另一个狠毒的表妹金珠。最终月娘与刘一刀结为兄妹,从商打拼,并与外国人保罗结婚。玉珠被恶少折磨至疯。陈锡发现金珠的真面目,与之断绝却未能与月娘再续前缘。了解的剧情大纲后,我们来聊聊这个台庆大剧的看点、衰点和话题点。

《小娘惹》之看点:

1、 新传媒新势力的全体出动

《小娘惹》筹拍之初变吸引万千目光,这不仅是新传媒第一次涉及该类题材,而且受新传媒力捧的“七公主”都有意参演。先是欧萱、谢宛瑜、刘芷绚三公主的女主角之争,最终大公主欧萱胜出,挑起大梁分饰菊香和月娘两个角色。后有“七公主”中曾认为素质最好的两个公主白薇秀、陈靓萱参演。三位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阿姐”的公主同台竞技一时间成为城中话题。男生方面,“阿哥掌门人”戚玉武、方展发、戴天阳组成了非常养眼的绿叶阵容。在加上老牌阿姐向云、潘玲玲护驾,这部集结新传媒精英与希望的《小娘惹》还没出炉就卖点十足。

2、 神秘丰富的娘惹文化

当然,小编认为本部剧最大的卖点还是那神秘而丰富的娘惹文化。新加坡剧不像中国剧那样多元化,他们90%以上是现代剧,到处都是美丽的花园景观,好是好不过时间长了就缺少新鲜感。特别是2000年以后,大制作的古装剧都少了。而展现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这个纷繁复杂时期的恩怨情仇,特别是表现峇峇娘惹文化的历史剧,据我所知《小娘惹》是第一部。“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也有华人传统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摘自百度百科)在《小娘惹》中,我们可以听到对族人的不同称谓、纷繁的族规,看到美丽的娘惹服饰、刺绣,还有独特的娘惹菜(从剧中看来应该是偏咸、味重、以肉为主)和歌舞(方展发主要负责)。正如《大长今》展现韩国古文化一样(虽然多是效仿中国),《小娘惹》展现了新加坡在那段历史中的人情风貌,这不仅对于中国人甚至对于很多年轻的新加坡人而言都是神秘而陌生的。

3、 《如燕》之美

新加坡剧的主题曲大多是由剧中主角演唱,比如文芳的成名曲《示情》《stay》就是《神雕侠侣》《星锁》的主题曲。不过此次新传媒高层却没有给三位公主演唱《小娘惹》主题曲的机会,因为她们都“不能唱得”。最终在千呼万唤中,《如燕》纷飞而出。“思念如燕它飞舞舌尖/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意念婆娑时间里推磨/追随到何处才结果” Olivia Ong温婉而纯净的声音将怀旧而凄美的曲调演绎的天衣无缝,每每听到总有流泪的冲动。再切合剧情的悲欢离合,《如燕》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地带到那个遥远的年代。

《小娘惹》之衰点:

1、 关于剧情——似曾相识

看完《小娘惹》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论女主人公身世之悲惨,遇人之不淑,再加上期间贯穿的饮食、刺绣,和一点点的商战,让我联想到了中国大陆的《凤穿牡丹》、中国台湾的《今生今世》、韩国的《大长今》。故事虽然说得精彩不过并不新鲜。此外,在我看来《小娘惹》并不及《凤穿牡丹》或者《大长今》。

首先,采用老年月娘回忆式的叙事方式,在我看来是画蛇添足。现代的故事平淡而无趣,影响了整个剧情的连贯性与节奏感。难道只是为了让陈靓萱露一个脸吗,如果让她演金珠,而把现代部分删去,也许效果更好吧!

其次《小娘惹》拍得过于小了,只集中在三大家族间是是非非,而对当时浩瀚的历史场景把握不足,仅在菊香时期有一些日本侵华的场面,到了占主要篇幅的月娘时期就从历史剧演变成了家族剧。当然,对于国土面积不大的新加坡来讲,忽略了这种大气感可以理解。

最后最让我怨念的就是剧集的虎头蛇尾,都说TVB剧爱虎头蛇尾,不过照《小娘惹》还差一个层次。也许是前面交代的线索过于复杂,使得原本30集的篇幅增加到34集,不过多出的四集也没起到太大效果,导演在收尾时明显显得仓促。月娘从商一部分过于简单,她如何从火海中逃脱没有交代,玉珠、刘一刀的后事没有交代,家族的衰落被一带而过,金珠的转变过于突兀等等。总之最后一集原本以为会将所有谜底揭开,谁想又絮絮叨叨地讲了大半天现代的事情,想知道的答案都没有说出来而草草落幕,可谓最大败笔。

2、 关于角色与演技——颠倒错位

先说角色的设定上,恶人过于直白、彻底,缺乏立体感。以金珠为例,看到亲妹妹玉珠被强奸时不去阻拦可以理解,但应该有挣扎的表现啊,之后她也没有悔意,对亲妹妹的陷害也毫不手软,真的很缺乏说服力。而好人表现的过于软弱,比如玉珠的逆来顺受。再说演员与角色的切合度上,陈锡这个角色,他的出现似乎只是来与月娘谈恋爱的,简直浪费了715(戚玉武)的演技。同样陈靓萱的角色也是很难发挥她的演技。相反月娘的大起大伏的传奇经历和玉珠大喜大悲的境遇选择由欧萱和白薇秀来表现总感觉单薄了些,欧萱长相比较大气,但本身气质却很难压得住台,内心戏流域表面化;白薇秀笑的很甜美,前半段表现不错,不过到被恶少强奸、虐待至疯的戏码是内功还是不够,没有给人震撼、让人心痛的感觉。因此,小编以为主角的选择未能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小娘惹》之话题点

1、 欧萱晋级第三代阿姐?

小编以为未必然。虽然,媒体开始捧欧萱成阿三了,这只能说她借了《小娘惹》的光。欧萱在《小娘惹》的表现最多打80分,没什么过错,但绝非精彩、惊艳。花这么多篇幅、用这么多角色去展现一个女人,她却没能让人在看完后有心动、爱恋的感觉。要知道小编在看完《大长今》之后深深陷入对李英爱的迷恋中,以致将她的作品却都翻来看,对于《凤穿牡丹》的李小冉亦是如此。

当然,演技不足并不意味着就成不了阿姐。郑惠玉、范文芳也就拿过一次“最佳女主角”嘛,而拿过三次“最佳女主角”的黄碧仁、李锦梅怎么说也做不了阿姐。为什么呢?就是气势,无论是惠玉还是文芳都有,“阿姐一出,谁与争锋”的气势。想当初谁敢在颁奖礼上向范文芳、李名顺逼婚?只有郑阿姐了!谁敢在出道一年多就在红星大奖上连拿三个大奖,没有痛哭流涕还戏谑地甩了一句“明年该拿什么呢”?只有范阿姐了!反观欧萱,缺的就是这个气势。比如今年跨年晚会上,8个我最喜欢的女主角评选,欧萱独占4个可谓风光无限,可惜当主持人问她“四个角色入选是不是很惊讶”时,她却紧张到连问题都没理解清楚,而含糊过去,还需要身旁的陈靓萱帮忙解围。因而,在我看来欧萱没有当阿姐的气势,相反我更看好陈靓萱。

2、 红星大奖为《小娘惹》延期?

原本08年11月举行的红星大奖,推延到2009年3月(据说又推到4月),坊间一致认为是给《小娘惹》让道,甚至有人断言欧萱会得“最佳女主角”。坦白的说,论人气她够了,论演技她不够。而《小娘惹》另一受益人戴天阳,必然会是颁奖礼中的热门了。“最佳新人奖”十拿九稳,“十大”就要看粉丝的努力了,应该有半成胜算。而要拿“最佳男主角”就等待奇迹吧,毕竟他的角色只在前几集出现,若要成为“男主角”太名不正言不顺了。白薇秀呢,如果运气好可以进入女配角节选之列。不过《小娘惹》中恶人配角那么多,搞不好哪个可以出头呢。至于男主角方面我认为715是白忙了,陈少爷获奖甚至入围的机会都不大。

《小娘惹》盘点至此,09年新加坡剧我最期待的当然是《双子星》,郑惠玉、范文芳、陈靓萱三旦配李南星、郑斌辉、黄俊雄三生,超重量级阿哥阿姐联手,老中青三代通吃,想不看都不行啊!

新版小娘惹观后感3

看到电视里介绍娘惹菜 就巴巴地又把小娘惹看了一遍 一边看一边感叹 你可以再虐一点假一点嘛。。。片中人物性格分明到虚假 所以传递出的信息也就特别清楚—公共传媒总要强化主流价值观 更何况据说这剧还是新加坡官方推动 艺术化点道德感强点在所难免 好在剧情还真好看 刻意的表现下铺陈开了不少道理

一定不能坏心肠

剧中坏人都没有好下场 这是主流价值 是现实中人们在感情和道德层面都认同的倾向的观点 当然 更不能又蠢又坏 愚蠢让人自以为是 在坏心肠的驱使下越发肆意妄为不择手段 但又因为蠢而使得手段停留在初级低劣的水平 真的是连bad guy都做不好

但也不能是个烂好人

这点看兰姨和玉珠就知道了 两个都心肠绝好—估计现实中很难找到 她们都是善良 忍让 传统甚至懦弱的女子 但最终一个惨死 另一个受尽折磨精神失常—估计最后也难逃惨死的命运 导致这样的结果 就是因为她们一味退让 不懂争取维护自己正当的甚至是最基本的权利 最终城池尽失 再无容身之地

所以要懂得坚守底线

最佳代表就是菊香月娘母女 当菊香要被许给萝卜张为妾可能葬送一生时她逃走了 当月娘要被留一刀强行取走时 她也想尽办法让这场婚礼成为闹剧一场

然而有情人往往难成眷属

月娘和陈锡相爱 却最终没能在一起 各自找一个不算讨厌的人相伴一生 其中主要源于月娘的固执 有句话的大意是 即使我心里的风一直吹向你 但我也只能逆风而行 更何况现实中有太多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却难得我爱的人也爱我 两者重合是那么稀缺 最后又是happy ending更是寥寥

但是有舍才有得

月娘舍弃了和最爱的人在一起的机会 在Paul的帮助下成为南洋地区成功的知名商人 得到了和陈锡在一起可能永远无法企及的事业上的成功—和陈锡在一起 她一生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富庶的巴巴家庭中最有地位的年长女性 然后为了小辈们的婚事 无形中又引发几个女子甚至几个家族的争斗 逼仄又悲哀 而她的选择 则是不要受人挑选被人摆布 要自己把握命运 真正成为了新时代"被解放"的女性 真难说哪个选择更好 以前上经济法时昆哥说 舍得舍得 就是要舍了才有得。。。每一个选择总伴随着一个机会成本产生 人生不能返回 也没有几个"我"做出不同选择同时行进 只能选定一个勇往直前

生活真的会改变人

想当年 美玉还是一个羞涩善良坦诚的人 但在嫉妒和家族利益的枷锁下 她终于变得疯狂 恶毒如蛇蝎 和她娘一起同流合污 生活就是有如此可怕的力量

但是老来多健忘

只是惟不忘相思 月娘回忆陈锡时依旧深情无限 只怕她至死都无法彻底释怀这段刻骨的恋情

要记得"追远"

反复出现的一个词 曾经一度作为msn的签名 人不能忘本 一旦忘本 那就是走远了

剧中亮点重点无数—巴巴文化 娘惹饮食 三个家庭面对东西文化交融冲击下所表现的不同意识形态等等 可为什么我又一次不抓重点地飘过呢

所谓的病入膏肓就是这样了

所谓的道理也只是道理

新版小娘惹观后感4

明年今日

未见你一年

谁舍得改变

离开你六十年

但愿能认得出你的子女

临别亦听得到你讲

再见

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

竟花光所有运气

到这日才发现

曾呼吸过空气

——————————————————陈奕迅《明年今日》

我想我永远都会记得陈锡要带月娘私奔的那个晚上,他在火车站前坚定的望着前方,她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看着他的侧影,她想起了玉珠,她想起了他是陈家独子。

她转身离开了 咫尺的距离 已经是天涯

那些令人感动的三个字“我爱你”“嫁给我”“相信你”“我养你”在我眼中都比不上陈锡的“跟我走”

世界上最难做的两个字不是“选择”“忘记”“坚持”“放弃” 而是像月娘那样真真正正的“放下”

无法去辩解诸如“月娘不够爱陈锡”这样的假命题。不是不爱 而是爱的太深。她要嫁的是臭人 是牛仔 却不是陈家少爷

亦舒说“如果爱一个人,千万不要与他同居或是结婚。维持一个辽阔的距离,偶遇,可以爱慕的目光致敬,轻俏温柔,不着边际地问:”好吗?”一年一次已经足够。 ”我想普通人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 但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都做得到

我想我永远都会记得陈锡和月娘在chor chor床边唱班顿的时候,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越美丽的东西是这样越不可碰。

但凡悲剧的结局,永远是令人遗憾的。看完结局的半个小时后,我才哭了出来。陈锡阿陈锡 你到老到死都不知道 其实她还活着。月娘阿月娘,你为什么永远都是那么的淡然。

许多人并不相爱,却可以相处一辈子。就像月娘和外国律师 就像陈锡和利贝尔。

有人说人临死之前,她那一生几十年的画面就像快进的电影一样播放着。我想月娘一定会看到年轻时的她对着臭人大叫“还我鸡汤”;会看到她和他斗嘴时的情景;会看到在那间黑暗的小木屋里,陈锡对她说“我会娶你的”;会看到在树林里他背着她,对她说“我不想他们碰你”;会看到她送他请帖时,他泪盈于睫的样子…….最后一个镜头,我想会是那个夜晚的车站,她看到他的侧影,这次她没有转身,朝那个男人径直走去,那个在她最美好的年华带给她最美丽回忆的陈锡。

多希望他们能够见上最后一面 哪怕是病危中的幻觉也好。她会躺在病床上,看到年轻时的陈锡,缓缓朝她走来,握住她的手,对她说“跟我走”

不由得想起《玻璃之城》里,舒淇对黎明说“你要知道,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我才是最爱你的”

“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 竟花光所有运气 到这日才发现 曾呼吸过空气”

T T开始扯话题 总结下可怜的戚同学和欧同学的孽缘

《九层糕》一开始是情侣…呐 可惜被第三者插足!!!(= =从那时候开始就讨厌白薇秀……)

《任我遨游》基本上这两人的戏都在那么最后三四集才发展起来= =(戚&刘芷绚 欧&5566里面很丑的那个叫什么来着….)- -b咱最后靠得还是观众投票才得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阿…..

《刑警二人组》…哎 不说了 兄妹

《最高点》…哎 不说了 要落泪了 这个狗血的华丽的四角恋 这个恶心的 我爱的是你不是她 我爱的是他不是你 我到底爱不爱你 你到底爱不爱我的 问题 = =………..同样也有欧同学给戚同学送结婚请帖的虐

人场景

再次题内话

应某人要求 “刘一刀还是蛮可爱的”

陈凤玲穿上娘惹装真是…..丑……完全没有《黄金路》中的灵气

白薇秀敬业= =

许美珍最后一身端木紫打扮很靓很靓!!

新版小娘惹观后感5

《小娘惹》,是一部由新加坡新传媒电视制播的华语电视剧,也是新传媒电视45周年台庆剧。此剧由新加坡政府的媒体发展管理局赞助拍摄,并且使用了约两年时间计划和拍摄。制作期间动用了约150名员工,是新加坡电视史上一大制作。

其中的几个特色的名词贯穿整个剧情:

追逺

在剧中挂在每一家华人的祠堂。出自《陈书·南康愍王昙郎传》:“夫追远慎终,抑闻前诰。”

宋·苏轼《母蒲氏王氏秦国太天人外制》:“谨终追远,仁也;显亲扬名,孝也。

释义一”

宋儒的解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释义二

慎,害怕; 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

现在的《论语》都是宋儒的解释,不能代表全意,甚至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于丹与南怀瑾老先生论道,高下立判,如果大家想真正了解国学,可以去参考南怀瑾老先生的选集

在剧中的意义表达了,如果一个人抛弃了自己的祖先,连自己的祖先都不祭拜,怎么可以放心委托,家族又怎么可能得以生生不息。三个家族,陈家,黄家,张家,代表了三个方向。

黄家,表面恪守中国传统,实质上缺乏对中国传统的真正理解,反而走入了自造的风箱;

张家:完全西化,甚至可以烧掉祖宗牌位,否定自己的文化,当自认为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反而却只能是穷途末路。

陈家,代表的是张之洞面对西学的理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东西方的文化交融的时候,东方的伦理道德的基础,西方的东西才会绽放出美丽之花。

那个就是世界的希望:东方遇到西方,我们仍然要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要何处去?

娘惹

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就是baba nyonya,也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新加坡都比较多。他们的文化就是介于中国和马来文化之间,所以很特别。娘惹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明国后裔,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他们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峇峇和娘惹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娘惹在新加坡拥有较高的地位,通常是家财万贯。他们的穿着打扮遗留了中国的古风,十分讲究。

此外,娘惹更是一种饮食文化,主要是中国菜与东南亚菜式风味的混合体。因此在马来西亚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香蕉叶、椰浆、香兰叶、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适中,嚼头儿足着呢。

[娘惹装]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多为轻纱制作,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点缀的图案多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珠绣鞋]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kasutmanek)。许多娘惹喜欢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manekpotong)来缝制,因为每颗珠子都有一定倾角,可以增加一些立体感,让珠鞋看来闪闪发亮,充满贵气。

[娘惹糕]饮食在娘惹文化也占据相当的分量。其中,娘惹糕是女人必须会做的食物,以椰浆、树薯粉、玉米粉、巴兰叶汁为原料,加以细砂糖、水蒸煮而成。因制作过程中粉浆要分段倒入,因此娘惹糕会显得层次分明。

在祖母生日的宴会中,看见人们富有情感的吟唱班顿。那种节奏的优美和抒发情绪的伤感,可以感受到渊源悠长的历史文化。班顿是那样的美妙,简洁且富有情感,那就是多元的马来文化

Pantun (班顿)

又名“马来民歌”,是一种四行体的诗歌,广泛流行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具有悠久的历史,为马来民族固有的诗歌形式。班顿多为四言一句,隔句押韵;每句由8至12个音节组成,格式齐整,韵律严谨,重顿挫,富有音乐节奏感,可合乐歌唱。班顿的前两句是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后两句才是意之所在。但二者之间并无意义上的必然连贯,有时只是为了从韵脚上引出下文。

班顿取材广泛,以抒发恋情者居多,由青年男女求爱时唱和而成。此外,感于哀乐、谏事而发的也不少,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马来民族还喜用板顿进行讽谏,不少具有讽喻意义的班顿诗句后来成为历代相传的格言和谚语。班顿诗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诗歌里,仍经常可以看到班顿的旋律和节奏。

另外一種班頓,是由數組班頓連環配合起來的,稱為連環班頓(Pantun Berkait),是馬來班頓中最難的一種。

馬來班頓最初是以口傳流布於民間,據傳在二千年前已有。文字書寫的班頓可從西元十六世紀成書的馬來紀年裏找到證據;其書收錄許多優美動聽的班頓。現在班頓仍在蓬勃地發展,在馬來人的言談中,宴會慶典上,或者在歌唱舞蹈和朗誦會上,都缺少不了班頓。班顿诗前两行主要的是以自然界的景物,过去的史实,日常琐事或处事格言等作为描写对象,用意在乎衬托出本人心里所要倾吐的说话;所以一般有相当经验的班顿迷,往往由首两行的韵脚即可猜出後两行之真情实意。